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机器人在中国及山东的的发展分析

机器人在中国及山东的的发展分析

机器人产业是为装备制造、国防建设、安全生产以及家庭服务提供智能化装备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制造业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为进一步加快机器人产业创新与发展,提升我省加工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机器人产业成长为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特制定本意见。

一、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产业现状。我国自“七五”期间开始启动对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工作,近几年在医疗、水下、空间、核领域等特殊机器人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成功开发和实施了一批机器人产品及应用工程。“十五”以来,我省机器人研究开发发展较快,在地下工程机器人、带电作业机器人、基于机器人的自动化生产线和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特色。目前,全省从事机器人研究开发及生产单位近10家,产业规模数千万元。山东大学和山东科技大学研发出的煤矿探测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喷浆机器人,已用于多项大型工程。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建有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山东分中心,主要开展抢险救灾机器人的研发、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和应用研究。哈工大(威海)机器人研究所是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我省的分支机构,在高压水射流切割机器人、管件自动焊接机器人、船体除锈机器人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山东鲁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国内首台变电站设备巡检机器人和高压带电作业机器人。济南二机床已累计生产基于机器人的冲压生产线8条。海尔机器人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研发出注塑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和应用工程设计系统,注塑机械手已形成适用于20-4000吨注塑机的4大系列近50余种产品。东营柯林瑞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与石油大学联合开发了适用于管道内部作业的多用途机器人。

(二)产业发展趋势。世界发达国家十分注重机器人产业发展,全球机器人产业正以10%以上的发展速度递增。日本新工业政策把机器人列入重点发展的产业,提出了创建21世纪机器人社会的技术发展战略,其产业用机器人每年占全世界同类机器人总数的70%;韩国把机器人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技术和成长动力产业;欧美各国也一直高度重视机器人技术及产业发展。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发展迅速,机器人的能力也不断提高,其应用领域和范围正在不断扩展。从普遍的装配生产线到高难度的深海作业、核工业的故障处理、太空中任务操作等各领域,都迫切需要高智能的机器人。从技术性能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高度智能化,人机交流更容易、便捷;二是品种多样化,在更多领域代替人类从事繁重及危险作业;三是机器人之间自主交流,完成协同作业;四是机器人群体活动安全评价体系将会建立与完善。

在我国,汽车和电子、电气等行业对机器人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机器人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预计到2015年,全国市场容量将达十几万台。我省是制造业大省和矿产大省,汽车、船舶、机械装备、家电等主导产业和矿山的安全生产、勘测救援等对机器人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我省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缺乏机器人制造与应用的核心技术,关键功能部件还主要依靠进口,产品成本较高,产业规模小,人才支撑力量薄弱,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整机产品、关键部件、系统集成、工程应用等主要方面,强化技术创新和攻关,加强品牌建设,加快成果转化和应用,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形成服务我省、面向全国的机器人系列产品,培育一批机器人制造和配套产业的自主化品牌,推动我省机器人产业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整体素质持续提升,竞争能力日益增强,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二)发展目标。以支撑我省主导产业发展的机器人研发生产为重点,到2012年,实施30项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重点项目,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组建山东省机器人技术创新联盟,建设5-10个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培育5家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集研发、生产、系统集成和服务为一体的骨干企业;加快机器人技术在我省制造业企业中的普及应用,有力提升我省制造业生产技术手段和水平,实现机器人产业在济南、青岛等重点城市高新区的集聚发展,全省机器人产业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研发面向加工制造业发展的工业机器人。重点支持省科学院、哈工大(威海)、山东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大型企业联合,研发在汽车、船舶、机械、海洋等产业应用的除锈与喷漆两用机器人、高压水射流切割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海洋环境监控机器人;在家电行业应用的大型液晶屏搬运机器人、注塑机器手;在造纸、食品、化工等行业应用的全自动纸卷包装机器人,高速重载自动搬运机器、基于机器人的全自动纸卷包装机、码垛机器人系统、AGV/UGV(自动导引车/无人地面车)等工业机器人。

(二)研发面向电力行业发展的电力机器人。重点突破电力机器人轻型绝缘机械臂设计、专用带电作业工具设计、全自主移动平台设计、主从式遥操作、多轴运动控制、非接触式无损检测等多项关键技术,开发变电站巡检、锅炉管道检测、线路巡检、除冰、巡线无人机、配电网高压带电作业、电缆管道探测及辅助作业等电力机器人,实现覆盖发电、输变电、配电等领域的系列化产品。

(三)研发石油和矿山行业的特种机器人。重点研发油罐清运机器人、管件自动焊接机器人、大直径超长管管端自动切割机器人、喷浆机器人、井下探测救援机器人、喷锚—出碴一体化作业线等机器人。

(四)研发面向消防、医疗、家庭服务等行业的服务机器人。重点研发医疗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家庭机器人、消防机器人、深海机器人、检修机器人、排爆机器人、管道作业以及军用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

(五)研发面向基于机器人的自动化生产线和装备。研究开发基于机器人的包装自动化生产线和大型罐体制造自动化生产线,围绕机器人柔性自动化装配及检测、大型轿车壳体冲压自动化、大型机器人车体焊装自动化、机器人整车及发动机装配自动化、AGV物流与仓储自动化等各领域,有针对性地研究开发系统技术和成套装备。

(六)研发加工制造机器人的关键功能部件。研发机器人专用实时操作系统、总线接口、芯片、控制器、高性能传感器、机电一体化传导系统等关键功能部件以及模块化核心技术。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政府对机器人产业的引导作用,从战略高度把加快机器人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纳入全省科技和经济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省工业调整振兴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协调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成立山东省机器人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制定我省机器人技术路线图,明确产学研合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为我省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尽快成立机器人行业协会,制定机器人行业标准,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强化配套扶持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对我省从事机器人整机生产、关键配套件生产、系统集成和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150%加计扣除等优惠税收减免政策。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我省机器人生产企业加快产业化进程。鼓励机器人应用行业的大企业与现有机电一体化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带头发展机器人产业。有条件的高新区(园区、开发区)要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园区产业布局的重要内容纳入发展规划,实现机器人产业聚集发展。有条件的市要加强本地机器人创新发展环境建设,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有利于机器人创新发展和人才、资金、技术引进的政策措施。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形成促进机器人创新发展的合力。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投入为支撑的多元化投资体系。自2010年起,实施山东省机器人创新发展科技重大专项,重点支持面向我省主导产业及领域的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实施。省科技厅、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等部门的相关计划和专项资金安排要向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和示范应用推广倾斜。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重点支持机器人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拓展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引导高等院校加强机器人学科建设,支持园区、企业与有关高等院校、专业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人才定制培训,积极培养技术人才。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激发人才创造才能的奖励政策和分配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宽松环境。积极创造良好的聚才用才环境,努力推进机器人领域人才集聚的良性互动。

(五)强化机器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整合现有资源与技术力量,在机器人领域引导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鲁能智能公司、济南二机床等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山东大学、省科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组建机器人技术创新联盟,构建网络化公共服务平台。成立山东省机器人产业协会,强化对机器人企业的行业指导、业务培训、政策落实、信息咨询等工作,加快机器人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六)推进国际科技和经济合作。进一步整合国际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吸引国际一流机器人制造业企业与我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设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加强我省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我省机器人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培育一批从事机器人研发、生产、系统集成及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促进机器人技术在我省汽车、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的推广应用。

济南群星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推进码垛机器人批量应用不断开拓,积极推进群星科技在重载包装流水线中在线缠绕包装机、栈板打包机的整合、连接,提高现代工厂工业化、自动化水平,减少人类的工作强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